中國古代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但從知識分子尤其是從事人文學科學的知識分子來說,立言不朽是他們終極的追求目標,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晚年有個最強烈的愿望就是將自己的詩集傳遞下去。在這方面,他經歷了盼子,傳女,藏佛堂的三部曲。他一直盼望有個兒子,但50多歲還未如愿,自怨自艾命運不濟:“由來才命相者相磨折,天遣無兒欲怨誰?”58歲生一子,喜有傳人。未料,過了兩年,其子夭折,愿望破滅。在這種情況下,他把傳詩的希望寄托于女兒,但他又想到,依靠血緣關系固然不失為良策,然而,這還是不完全可靠:“子孫非我有,委蛻而已矣,有如蠶造絲,又似花生子。子結花暗凋,繭成蠶老死。”于是他想到了佛堂的藏經樓,那才是最牢靠的地方,子孫或可滅絕,佛堂可長續下去。
因此,他的詩文除藏于孫談童閣、侄兒龜郎兩處外,還有四處皆佛寺:東都圣善寺、廬山東林寺、蘇州南禪院千佛堂、龍門香山寺。
白氏何嘗不想“立功”,但是自認功名與他無緣:“所恨林煙閣,不得畫功名。”他又何嘗不想"立德",但是排斥他的權貴宦官誣他不孝:母親看花墜井,他作《賞花》詩,因此被貶為江州司馬。他曾想禪,“通學小中大乘法”,遁入空門,但未成功。最后,他選擇了他認為可以不朽的詩,認為生命永久,在于“知音”永久。
(興源公司 史玉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