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寶民間,一直流傳著“父子四尚書”的故事。相傳“師家寨” 就是尚書們建造的避暑山莊。
師家寨,位于五畝鄉項城村東南的懸崖之上,距項城村大約三公里。北面依侍霧雨崖,東西南全部是絕壁,地勢非常險峻。尤其東門,更是有“針線吊葫蘆”之說,意指上面絕壁陡峭,無所依傍,唯一一條從下面進寨子的崎嶇小道也只有一尺多,僅供一人行走。
寨子北面的崖嶺,因有水從闖溝村邊的一個涌泉眼出來后,沿落差60多米、陡險的崖壁上泄下,碰到巖壁,激射為雨霧,在夕陽照射下,那點點雨霧色彩繽紛,宛若一道道彩虹飛起,蔚為壯觀,因此得名“項城暮雨”,列為靈寶八大景之一。因為師家寨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項城暮雨的風景極佳,霧雨崖的水甘甜清澈,所以,許天官才把避暑山莊選在了這里。
從崖底艱難上到山腰,一座一米多厚、長度大約六七米的門洞,仿若山之咽喉,緊緊鎖住了去路,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師家寨,一棵根已腐朽大半,但卻在剩下的一點根系上再次枝繁葉茂的老槐樹下有一座保存比較完善的院落。土建的門樓上面挑著樓脊,覆著青磚和檐瓦,還有一副猴年的對聯:金猴迎來千山秀,國泰民安萬里春。門上貼著秦瓊和尉遲敬德兩位門神。估計是今年春節這家的主人回來貼的,紅紅的喜慶不但讓這荒蕪的山村有了一點點的紅塵氣息,也表達了主人的故土難忘。
隔著院墻,院里有兩排相對的帶閣樓的土房,房子是北方常見的一面斜的樣式,也是覆著青瓦,挑著脊,甚至還有長長的檐雨瓦。房高五米多,上面開著小窗。房子大約是一明兩暗,中間是堂屋(客廳),兩邊是臥室,臥室開著木格的窗戶,堂屋的門也是兩扇對開的風門,是用木銷插上的。風門和窗子的布局差不多,下面是整塊的木板,上面有很多的小格子,有的窗戶上面還貼著古老的窗花。房檐寬大約一米,下面有柱子撐著房梁,還有石頭墊的臺階,院子靠近房的地方鋪著石頭,石頭縫里已經滋生了很多野草,真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闊大的房屋想必當初蓋房的人家境也不錯。相傳師家寨是由許天官修建的避暑山莊,有很多的院落,也是依據地勢,錯層而建,就像現在鱗次櫛比的樓房一樣一排排向上、向外延伸,規模很大。許天官他們的主屋就在東面,樓宇高大宏偉依著霧雨崖修建的房屋一出門就是懸崖。夏天這里環境清幽,涼風習習,坐在院子里,視線亦無阻攔,天高云淡,看到遠處的山、水、村莊,非常的詩興和愜意。
這里最有名的當屬“水過涼亭”,雖然現在已看不到什么遺跡,但當時的構建的確巧奪天工。他們用竹筒一節節續著,從寨子后面的霧雨崖引來水,在院里的涼亭下修了小渠,水潺湲地流著。亭外,細竹搖曳,垂柳娉婷,花草繽紛,亭內,茶香氤氳,琴聲錚淙,不但景致很好,也非常的涼爽,讓來客不但感受了主人的匠心,也體悟到了那一份詩意。
因為天官在這里,時常會有一些朋友來拜訪,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怎樣才能表了心意又不讓人尷尬呢?天官就別出心裁想到了一個創意,那就是“雨留人,風送客”。天官在屋后設置了機關,就跟現在的水龍頭一樣,有談興正濃或者酒興正酣的朋友因為別的原因要走,許天官就打開機關,將竹筒的水引到屋頂,水從屋檐緩緩淌下,像下雨一樣,所以挽留客人留下;如果不太喜歡的朋友來,就打開機關,將屋后的墻壁門開通,會有山風穿過亭子,因為當時項城那里是江水,所以風正揚帆可以送客人啟程。
能修這樣大工程的許天官當然也不是凡人。傳說當年許天官許進的父親在當地開了一間飯館。一天,有一位要去山西的生意人在此店吃飯,走時將裝有200兩銀子的錢褡褳忘在了桌上,等許店主忙完才看到這個褡褳,要還給客人,可是沒有找到。許店主就將這個褡褳裝在瓦罐里埋在了生意人吃飯的桌子下,等生意人再來時還他。過了三四年,這個生意人發達之后,就從山西回來,再一次經過這里,許店主趕快從桌子下挖出瓦罐,要將二百兩銀子還給這個生意人。生意人看到許店主這么有誠意,也很感動,就堅決推辭,并勸許店主放棄生意,專心供兒子讀書。
兒子許進聰明好學,10歲隨父在安定讀禮經,明天順6年,許進25歲中舉,成化二年進士授監察御史。一年后繼升山東按察司副使,善辨疑獄,人稱神明。以后一路官運亨通陜西按察使,復為右僉都御史,至兵部轉吏部尚書,人稱“許天官”。
正德年間,一日,明武宗朱厚照與吏部尚書許天官閑談,問朝中官員家籍,許天官信口道:朝中官員十之有七是弘農郡人。許天官走后,宦官劉瑾誣陷許天官結黨營私,所以許進被罷官,賦閑在家。待得劉瑾被誅,皇帝欲讓許進復官,其時進已歿,皇帝惋惜不已,贈太子保。嘉靖五年,明世宗朱厚熜追謚襄毅公。
許天官一生育有八子,個個居官位,尤其伯子浩官至戶部尚書,仲子讃為文淵閣大學士,官至吏部尚書,兄弟二人并職兩京,著述《通鑒前編》《圖書管見》《中庸本意》《太極圖論》等編入《明經世文篇》中,少子論25歲中進士,后任兵部主事,幼年隨父遍歷邊境,盡知關塞攻守,因著《九邊圖論》,漸升南京大理寺丞、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直至兵部尚書加太子保,因被奸黨嚴嵩陷害,許論被奪官閑住,72歲時安終。父子四人都做到了尚書職位,故稱:父子四尚書。許進的夫人高氏也因為這幾個兒子被封為一品太夫人,生獨子許倓的許論夫人河東李氏也被封一品夫人。
高氏及李氏死后都被安葬在現五畝鄉莊里村西南的莊坡上。莊坡和師家寨遙遙相對,既能望見家門,又能托娘娘山脈氣,厚蔭子孫?,F在那墓碑已被移在了函谷關碑林景區內妥善保管,莊坡現在只剩下了許家祠堂、許家墳和父子尚書的零星傳說。
(冶煉分公司 劉 靜)